最近不管是醫院或診所門診常常碰到咳嗽的病人,有的咳嗽超過半年,看過許多醫師、服藥,咳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來到我的診間,我會要求先做X光、肺功能檢查‥,確定是否有其他疾病。俗話說「土水怕抓漏,醫生怕治咳。」尤其是慢性咳嗽,所謂慢性咳嗽是咳嗽時間超過8週(其中找得到原因鼻涕倒流(40%)、氣喘(24%)、胃食道逆流(20%))。其他還有很多找不到原因。難怪病人咳嗽會對醫師沒有信心。
咳嗽的病人常常是夜間比較咳,為什麼呢?可能與鼻涕倒流、胃酸逆
流‥有關。所謂的胃食道逆流是胃的內含物逆流引起困擾症狀和/或併發症。此病是慢性咳嗽第三多的原因,症狀有心窩燒(heart burn)、酸水逆流。食道症狀包括:典型逆流症、逆流胸痛‥,食道外症狀包括:逆流咳嗽、逆流喉炎、逆流氣喘…等,但有高達四成的病人是沒有症狀的。
胃食道逆流與咳嗽關係? 醫界有Micro-Aspiratim theory,Vagal reflex theory二種看法,後者較有實驗數據支持。引起咳嗽原因(1)上呼吸道的感受器受到胃酸刺激;(2)胃酸嗆入後引起下呼吸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3)食道上咳嗽感受器受胃酸刺激。有個實驗就是將酸性液體注入食道下段,病人發生咳嗽的頻率明顯增加,而在使用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或在食道使用局部麻醉劑後,咳嗽頻率就不會增加。反過來思考胃食道逆流的患者罹患率約10~20%,這些患者有13%會cough。另外咳嗽也會造成GER(cough → GER → cough)。
診斷:
胃液逆流引起的咳嗽病人目前仍無一種確診方式,鋇劑顯影可能有異常發現。24小時食道酸度監測試同時紀錄發生咳嗽與食道中的酸度值。24小時食道酸度監測試同時紀錄Impedance 檢查(pH catherter,可區分酸-非酸逆流),所有檢查結果僅能說有相關性不一定引起主因。
治療:
抗逆流治療和食物/生活修正(給予Anti-reflux therapy: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bid 酸逆流有效→咳嗽3個月會好 + life modification 不要吃太飽,吃完不要躺‥)。腸蠕動促進劑(Domperidone,mosapride)。另外有 1/4 非酸性逆流則需要
開刀 Fundoplication (Nissen)。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冷氣症候群:
小玉;從小就是過敏一族,家裡除了她之外,父、母親和弟弟也都是,往年過敏發作都是在秋冬季節,今年由於天氣太熱氣溫每每飆破37度C,父母親決定加裝冷氣。沒想到安裝不到一個禮拜,家裡每個人都噴嚏連連、流鼻水,甚至紅眼睛,皮膚癢,媽媽以為冷氣有問題,請廠商來檢查,並未發現什麼異樣,結果全家帶到耳鼻喉科來就診。
林醫師一看就知道是「冷氣症候群」在做怪,由於氣溫高,為了消暑常常室內溫度會降到26度C,如此是內外溫度超過10度C以上,正常人就會感到不舒服,有過敏體質的人,呼吸道和皮膚對於溫度的變化更是敏感,只要超過七度,就會猛打噴嚏、流鼻水或咳嗽連連。難怪小玉一家,自然會產生「冷氣症候群」的傷害。
頻繁進出高溫室外與低溫冷氣房,也會引發包括:頭痛、頸部僵硬、肩膀痠痛,因為人體本有體溫調節系統來適應周遭環境的溫度及濕度變化,例如在悶熱、高溫環境下,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微血管和毛細孔自然擴張,以便有效排汗和散熱;突然進到冷氣房內,雖然暑氣全消,卻也造成微血管收縮及肌肉緊張,瞬間感到頭痛,有的老人家因為瞬間血壓上下,因而感到頭暈。尤其流汗後,頭頸部冷氣直吹,很快就會頸肩背脊僵硬,也有女生,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會四肢冰冷,腰背痠痛,關節疼痛。至於落枕,開著超強冷氣睡覺,造成肌肉僵硬,頸部無法轉動。
是不是不吹冷氣比較好?有的體質特殊的病人由於體温調節不佳常常因為太熱而引發「夏季熱」。有的家長因擔心小朋友吹冷氣,反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而曬傷、汗疹的病患比平常要增加。
針對「冷氣症候群」,林醫師提醒大家進出冷氣房時,盡量放慢利用中間的溫度差,以適應溫差。在流汗後,先將身上的汗擦乾,約略休息幾分鐘再進入冷氣房,進入冷氣房時可穿著薄外套,另外避免冷氣直接吹到頭頸部。
林醫師一看就知道是「冷氣症候群」在做怪,由於氣溫高,為了消暑常常室內溫度會降到26度C,如此是內外溫度超過10度C以上,正常人就會感到不舒服,有過敏體質的人,呼吸道和皮膚對於溫度的變化更是敏感,只要超過七度,就會猛打噴嚏、流鼻水或咳嗽連連。難怪小玉一家,自然會產生「冷氣症候群」的傷害。
頻繁進出高溫室外與低溫冷氣房,也會引發包括:頭痛、頸部僵硬、肩膀痠痛,因為人體本有體溫調節系統來適應周遭環境的溫度及濕度變化,例如在悶熱、高溫環境下,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微血管和毛細孔自然擴張,以便有效排汗和散熱;突然進到冷氣房內,雖然暑氣全消,卻也造成微血管收縮及肌肉緊張,瞬間感到頭痛,有的老人家因為瞬間血壓上下,因而感到頭暈。尤其流汗後,頭頸部冷氣直吹,很快就會頸肩背脊僵硬,也有女生,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會四肢冰冷,腰背痠痛,關節疼痛。至於落枕,開著超強冷氣睡覺,造成肌肉僵硬,頸部無法轉動。
是不是不吹冷氣比較好?有的體質特殊的病人由於體温調節不佳常常因為太熱而引發「夏季熱」。有的家長因擔心小朋友吹冷氣,反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而曬傷、汗疹的病患比平常要增加。
針對「冷氣症候群」,林醫師提醒大家進出冷氣房時,盡量放慢利用中間的溫度差,以適應溫差。在流汗後,先將身上的汗擦乾,約略休息幾分鐘再進入冷氣房,進入冷氣房時可穿著薄外套,另外避免冷氣直接吹到頭頸部。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耳鳴還是腦鳴?
不管在醫院還是診所,常常遇到病人抱怨「耳朵有聲音、很吵、吵到睡不著‥」「醫生我為什麼會這樣?」「是耳鳴還是腦鳴?」「是不是長腦瘤?」一長串的問題,醫師碰到這些問題,常先檢查耳道,從外耳道開始看看是不是外耳道炎、耳垢、黴菌感染‥對共鳴產生影響。,再來看看中耳,耳膜是否有異常,是否為鼓膜炎、中耳炎、中耳積水‥情況引起,再來做聽力檢查,看看聽小骨、中耳壓力是否有異常,聽力是否變差,聽力差是內耳聽覺細胞損壞、聽神經還是聽覺中樞有了毛病‥等,這些就是確認可治療的耳科疾病。當然做放射線學檢查注意是否有耳部附近的血管性病變。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在聲音的刺激下,自己卻能感受到有聲響,通常是困擾人的噪音感覺。有的患者可以分辨出耳鳴出現在那一耳,有的只覺得是在頭腦中。
耳鳴和聽力損失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約有七至八成的耳鳴患者同時患有聽力障礙。在台灣的研究中,用純音聽力檢查、耳鳴病史及問卷表、以及放射線學檢查,做為病因分類的依據。在451例之耳鳴病例中,83.8%有聽力障礙,而其中之84.9%為感音性聽障。而其它的二~三成在經過更精密的檢查,也或多或少有些輕微的聽損。根據耳鳴的理論,事實上大多數的耳鳴都是內耳的傷害所引起的。所以大部分的耳鳴病人還是要由耳鼻喉科醫師診治。
耳鳴產生的理論
目前已有動物實驗的結果証明,耳鳴的產生源自耳蝸內外毛細胞的損傷或病變。特別是當內毛細胞功能正常而外毛細胞有病變時,二者的功能不協調就是產生耳鳴的最大原因。
內耳中的毛細胞分成二種,內毛細包的功能主要是傳遞聲音的訊號,或外毛細胞是做局部的放大以增加靈敏度及頻率解析度。但是外毛細胞所連結的第二類聽覺神經可以向上連結到腦幹的背耳蝸神經核 (dorsal cochlear nucleus) ,在這個地方有抑制聽覺神經束不正常放電的功能。當外毛細胞功能喪失,這種抑制 (lateral inhibition) 的功能也就消失。於是在腦幹中就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活動,而被大腦接收後就有了聲音,也就是耳鳴的感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德懷特-貝格斯和他的同事們在耳蝸尚未發育成熟的幼鼠身上發現了聽覺系統運作機制,盡管聽覺系統還未發展成熟,但在幼鼠與聽覺有關的大腦區域上仍然存在神經活動,甚至在沒有聲音信號輸入的情況下,神經活動還是會出現。
在隨後展開的研究之中,科學家發現外毛細胞是上述現象的關鍵點,它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缺少必要聽覺器官,甚至沒有聲音輸入的情況下,幼鼠仍然能完成“聽”的動作。以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外毛細胞只是一個旁觀者,它沒有參與神經交流。但是,貝格斯卻在試驗中發現,幼鼠耳朵裡的外毛細胞有很強的電活動。
貝格斯小組發現,外毛細胞會本能地釋放ATP(能量分子),觸發一個連鎖反應,生成的電脈沖會被輸送給大腦。而這一過程,根本不需要聲音信號的輸入。貝格斯說:“當耳朵還未發育完全,或受到損傷檢測不到聲音時,ATP就像是聲音的替代物。外毛細胞就像是在為聽覺系統做熱身運動,以便它在將來可以更好地傳遞信號給大腦。”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耳朵裡都有外毛細胞。因此,在幼鼠身上的發現同樣適用於人類。在孩子出生以前,外毛細胞就有神經活動。貝格斯推測,外毛細胞的行為,是在為聽覺系統投入使用而做好準備。當幼鼠的聽覺系統發育完全之後,外毛細胞就會停止釋放ATP,不會干擾耳朵對正常聲音信號的檢測。
腦鳴產生的理論
聽覺路徑的頻率組織即從內耳到大腦聽覺皮質,不同地方負責不同頻率聲音的接收與解析。因此在內耳某些頻率的毛細胞功能消失後,久而久之,大腦負責那些頻率的神經元也壞死了。而大腦是具有可塑性 (plasticity) 的,因此試圖要修復或代償這些損失的功能。因此造成了這些頻率區塊附近神經元的活動過度增加 (hyperactinty) 而造成了「腦鳴」。
有些患者會問「我是耳鳴?還是所謂的腦鳴?」事實上,按照目前耳鳴、腦鳴的理論來看,耳鳴與腦鳴指的是同一種症狀。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在聲音的刺激下,自己卻能感受到有聲響,通常是困擾人的噪音感覺。有的患者可以分辨出耳鳴出現在那一耳,有的只覺得是在頭腦中。
耳鳴和聽力損失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約有七至八成的耳鳴患者同時患有聽力障礙。在台灣的研究中,用純音聽力檢查、耳鳴病史及問卷表、以及放射線學檢查,做為病因分類的依據。在451例之耳鳴病例中,83.8%有聽力障礙,而其中之84.9%為感音性聽障。而其它的二~三成在經過更精密的檢查,也或多或少有些輕微的聽損。根據耳鳴的理論,事實上大多數的耳鳴都是內耳的傷害所引起的。所以大部分的耳鳴病人還是要由耳鼻喉科醫師診治。
耳鳴產生的理論
目前已有動物實驗的結果証明,耳鳴的產生源自耳蝸內外毛細胞的損傷或病變。特別是當內毛細胞功能正常而外毛細胞有病變時,二者的功能不協調就是產生耳鳴的最大原因。
內耳中的毛細胞分成二種,內毛細包的功能主要是傳遞聲音的訊號,或外毛細胞是做局部的放大以增加靈敏度及頻率解析度。但是外毛細胞所連結的第二類聽覺神經可以向上連結到腦幹的背耳蝸神經核 (dorsal cochlear nucleus) ,在這個地方有抑制聽覺神經束不正常放電的功能。當外毛細胞功能喪失,這種抑制 (lateral inhibition) 的功能也就消失。於是在腦幹中就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活動,而被大腦接收後就有了聲音,也就是耳鳴的感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德懷特-貝格斯和他的同事們在耳蝸尚未發育成熟的幼鼠身上發現了聽覺系統運作機制,盡管聽覺系統還未發展成熟,但在幼鼠與聽覺有關的大腦區域上仍然存在神經活動,甚至在沒有聲音信號輸入的情況下,神經活動還是會出現。
在隨後展開的研究之中,科學家發現外毛細胞是上述現象的關鍵點,它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缺少必要聽覺器官,甚至沒有聲音輸入的情況下,幼鼠仍然能完成“聽”的動作。以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外毛細胞只是一個旁觀者,它沒有參與神經交流。但是,貝格斯卻在試驗中發現,幼鼠耳朵裡的外毛細胞有很強的電活動。
貝格斯小組發現,外毛細胞會本能地釋放ATP(能量分子),觸發一個連鎖反應,生成的電脈沖會被輸送給大腦。而這一過程,根本不需要聲音信號的輸入。貝格斯說:“當耳朵還未發育完全,或受到損傷檢測不到聲音時,ATP就像是聲音的替代物。外毛細胞就像是在為聽覺系統做熱身運動,以便它在將來可以更好地傳遞信號給大腦。”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耳朵裡都有外毛細胞。因此,在幼鼠身上的發現同樣適用於人類。在孩子出生以前,外毛細胞就有神經活動。貝格斯推測,外毛細胞的行為,是在為聽覺系統投入使用而做好準備。當幼鼠的聽覺系統發育完全之後,外毛細胞就會停止釋放ATP,不會干擾耳朵對正常聲音信號的檢測。
腦鳴產生的理論
聽覺路徑的頻率組織即從內耳到大腦聽覺皮質,不同地方負責不同頻率聲音的接收與解析。因此在內耳某些頻率的毛細胞功能消失後,久而久之,大腦負責那些頻率的神經元也壞死了。而大腦是具有可塑性 (plasticity) 的,因此試圖要修復或代償這些損失的功能。因此造成了這些頻率區塊附近神經元的活動過度增加 (hyperactinty) 而造成了「腦鳴」。
有些患者會問「我是耳鳴?還是所謂的腦鳴?」事實上,按照目前耳鳴、腦鳴的理論來看,耳鳴與腦鳴指的是同一種症狀。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夏日護耳之道
夏日護耳之道 夏季一到,水上活動日增。許多人常在游泳後,會感到耳朵不適,悶塞甚至會有耳痛、聽力減退的現象。這是因池水或海水進入外耳道,造成耳道皮膚發炎感染引起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耳朵痛,在咀嚼時更不舒服,嚴重者會出現耳分泌物、耳朵有悶塞感,或聽力變差。治療時以耳滴劑為主,口服藥物為輔。看診時醫師會先對外耳道進行局部治療,清除耳垢與分泌物,再塗上含有抗生素與類固醇的藥膏,並開給耳滴劑,嚴重者須服用抗生素七天左右。這段時間不能再游泳,更不能再用任何工具掏挖耳朵。
另一種與游泳相關的耳疾是耳垢嵌塞的問題。在游泳戲水或洗澡後,因水進入耳道,導致耳垢泡水發脹,出現耳朵悶脹感或聽力障礙頭暈等症狀。通常醫師取出栓塞物就可解決。
除了游泳外,其他原因也會引起外耳炎,例如許多人常用棉棒、筆尖、牙籤或指尖去掏挖外耳道極易受傷。若此時免疫力不佳,細菌入侵就會造成外耳炎。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病患,常因免疫力不足,而使簡單的外耳炎惡化成「惡性外耳炎」,此時綠膿桿菌會侵入整個耳道,並向內侵犯腦部與顱底,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這類病患若經常從事游泳活動,則須特別小心。
預防「游泳耳」須盡量選擇人少、水質佳的游泳場所,可能的話,使用材質較佳的防水耳塞也有些幫助。游泳結束後,若耳朵進水,只要將進水的一側向下,跳躍幾次,水就會流出。水不流出儘量用吹風機將頭髮,及耳部吹乾。如果仍有水在耳道內則使用乾淨的棉棒吸水時,勿過度用力旋轉;可將棉棒尖端拉出成毛筆狀,吸水時會較舒適,也較不會受傷。
另一種與游泳相關的耳疾是耳垢嵌塞的問題。在游泳戲水或洗澡後,因水進入耳道,導致耳垢泡水發脹,出現耳朵悶脹感或聽力障礙頭暈等症狀。通常醫師取出栓塞物就可解決。
除了游泳外,其他原因也會引起外耳炎,例如許多人常用棉棒、筆尖、牙籤或指尖去掏挖外耳道極易受傷。若此時免疫力不佳,細菌入侵就會造成外耳炎。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病患,常因免疫力不足,而使簡單的外耳炎惡化成「惡性外耳炎」,此時綠膿桿菌會侵入整個耳道,並向內侵犯腦部與顱底,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這類病患若經常從事游泳活動,則須特別小心。
預防「游泳耳」須盡量選擇人少、水質佳的游泳場所,可能的話,使用材質較佳的防水耳塞也有些幫助。游泳結束後,若耳朵進水,只要將進水的一側向下,跳躍幾次,水就會流出。水不流出儘量用吹風機將頭髮,及耳部吹乾。如果仍有水在耳道內則使用乾淨的棉棒吸水時,勿過度用力旋轉;可將棉棒尖端拉出成毛筆狀,吸水時會較舒適,也較不會受傷。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皮膚防曬美白
隨著地球暖化、温室效應、二氧化碳排放臭氧層愈來愈薄,陽光中的紫外線直攻而入人類的皮膚不僅容易造成皮膚癌變。更是東方人皮膚變黃、變黑的主因,逐漸進入夏季特別專訪彰化皮膚科名醫針對皮膚防曬美白,提出一些專業意見供大家參考。
皮膚呈色的因素
皮膚中的所有成分都是皮膚呈色的原因之一,主要取決於下面幾點:
黑色素:皮膚為什麼會黑會白,主要決定於黑色素的多寡。
血管中血色素:身體狀況好,血液中的含氧量較高皮膚自然透紅發亮。
角質層的厚薄:過厚的角質層,會造成皮膚蠟黃無光澤。
皮膚皺紋:皮膚上的皺紋, 造成光線陰影, 而使皮膚顯得暗沈。
皮膚濕疹:皮膚上的濕疹, 造成皮膚粗糙及暗沈。特別是眼皮, 容易發生濕疹。
美白法
想要美白,根據有效的程度,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防曬:『美白』『防曬』為先,沒有做好防曬,什麼美白法都是事倍功半。因為防曬能阻止陽光所誘導麥拉寧細胞進一步製造黑色素。
防曬乳液
防曬係數SPF指的是延長肌膚在紫外線下不被曬紅的時間倍數,例如十分鐘會被曬紅,塗抹SPF20的防曬乳,就可以延長十分鐘的二十倍,也就是二百分鐘後才會曬紅。美國FDA認為SPF超過30以上,所增加的效益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因此建議SPF超過30的產品可以直接標示30 plus或是30+,防曬係數過高,可能含有過多二氧化鈦,會導致遮陽過度,阻礙毛細孔,容易長粉刺。
另一種常見的防曬係數是「PA」,為日本厚生省要求日本的防曬產品用以表示防曬效果。PA+ 表示比未使用防曬產品前延緩2-4倍被曬紅的時間、PA+ + 表示延緩4-8倍、PA+ + + 則表示延緩8倍以上。
使用方法因為SPF評估的量是2mg/cm2。也就是說,如果全身擦拭,需要的量是35ml。因為大多數的人所擦的量,幾乎都不到0.5mg/cm2,因此,標有SPF30的產品就可能只有相當於SPF 2.3的程度。所以要防曬就不要吝於使用乳液的量。
何謂UVA、UVB?
UVA:表示「長波紫外線」,波長大於330nm,能量略低但穿透力較高,可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長期曝曬可能導致皮膚癌。
UVA可以進一步分成UVA I(340-400奈米)及UVA II(320-340奈米)。 除了會穿透到皮膚較深層的部位,也會造成皮膚的老化,更會造成皮膚抵抗力降低。因此,現在的防曬就會有IPD、PPD、或是PFA的標示來評估對UVA的防護能力。IPD指的是可以避免皮膚被立即曬黑的程度,PPD及PFA則是指避免皮膚在24小時後被曬黑的程度。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目前認為當SPF大於15,並且PPD或是PFA大於4,再加上經過實驗室測試可以過濾290-370奈米的紫外線超過90%以上的水準時,才可以在產品上標示”全寬頻”(Broad spectrum)。
UVB:表示「中波紫外線」,波長約在285到330nm間,能量高但穿透力較低,雖然僅達皮膚表層,但會使皮膚曬紅、曬黑及脫皮,造成皮膚癌,降低免疫力,是防曬時最主要對抗的元兇。
市售產品常有標示不實甚至含有對皮膚有害物質所以選購時要注意,以下是消基會的建議:
(一)以物理性防曬的產品而言,顆粒愈小愈好,但過小的物理性防曬成份顆粒容易透過皮膚,經由血液進入微血管末端,累積人體內可能造成人體器官之管末端阻塞。
(二)應選擇成份愈單純的產品愈好,因為愈複雜的成份產生交互混合後,愈容易照光後產生化學變化,產物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若消費者選擇化學性防曬的產品,其實單一的寬頻(同時防止UVA及UVB)防曬成份就足夠了,額外使用一種以上的防晒成份,效力並不會增加,反而使產品成份複雜化。
果酸:其中又以果酸換膚效果最好,醫療通路的果酸乳液(濃度10%)以上次之,市售果酸因濃度較低需要較長的時間。果酸能將已經產生的黑色素快速代謝掉。
去角質:角質層是屬於表皮層的一部分,因此也含有由黑色素細胞轉運而來的大量的黑色素,去角質能將已經生成的部分黑色素代謝掉,而使膚質明亮。
維他命C導入:維他命C的美白效果,自古就受到推崇,但是維他命C的吸收卻不容易,除了必須是左旋外,超音波導入或離子導入,能有效提升皮膚的吸收效果。
美白保養品:衛生署核可的主要有麴酸、維他命C和熊果素的成分,這些主要是用來減少黑色素的生成。
飲食: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像是草莓、蕃茄、芭樂、奇異果、櫻桃等。少吃牛肉、羊肉、豬肉、內臟、雞肉、火雞肉、鴨肉。少吃含有高量的β胡蘿蔔素如紅蘿蔔、木瓜,處理檸檬、芹菜、胡蘿蔔、九層塔之後要記得洗淨雙手。以防色素沈澱。
壓力、睡眠:良好的睡眠和壓力的控制。
按摩:適度的按摩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
美白針
中華民國美容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指出,市面上的美白針主要成分為含有穀胱甘肽(Glutathione)、傳明酸(Tranexamic Acid,凝血劑)、維他命C、維他命B群及胺基酸等成分。左旋C、銀杏、輕微類固醇,由於其宣稱具有促進肝臟代謝、消除皮膚暗沉、淡化肝斑等美白療效,因而近年來風行於美容界。
皮膚呈色的因素
皮膚中的所有成分都是皮膚呈色的原因之一,主要取決於下面幾點:
黑色素:皮膚為什麼會黑會白,主要決定於黑色素的多寡。
血管中血色素:身體狀況好,血液中的含氧量較高皮膚自然透紅發亮。
角質層的厚薄:過厚的角質層,會造成皮膚蠟黃無光澤。
皮膚皺紋:皮膚上的皺紋, 造成光線陰影, 而使皮膚顯得暗沈。
皮膚濕疹:皮膚上的濕疹, 造成皮膚粗糙及暗沈。特別是眼皮, 容易發生濕疹。
美白法
想要美白,根據有效的程度,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防曬:『美白』『防曬』為先,沒有做好防曬,什麼美白法都是事倍功半。因為防曬能阻止陽光所誘導麥拉寧細胞進一步製造黑色素。
防曬乳液
防曬係數SPF指的是延長肌膚在紫外線下不被曬紅的時間倍數,例如十分鐘會被曬紅,塗抹SPF20的防曬乳,就可以延長十分鐘的二十倍,也就是二百分鐘後才會曬紅。美國FDA認為SPF超過30以上,所增加的效益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因此建議SPF超過30的產品可以直接標示30 plus或是30+,防曬係數過高,可能含有過多二氧化鈦,會導致遮陽過度,阻礙毛細孔,容易長粉刺。
另一種常見的防曬係數是「PA」,為日本厚生省要求日本的防曬產品用以表示防曬效果。PA+ 表示比未使用防曬產品前延緩2-4倍被曬紅的時間、PA+ + 表示延緩4-8倍、PA+ + + 則表示延緩8倍以上。
使用方法因為SPF評估的量是2mg/cm2。也就是說,如果全身擦拭,需要的量是35ml。因為大多數的人所擦的量,幾乎都不到0.5mg/cm2,因此,標有SPF30的產品就可能只有相當於SPF 2.3的程度。所以要防曬就不要吝於使用乳液的量。
何謂UVA、UVB?
UVA:表示「長波紫外線」,波長大於330nm,能量略低但穿透力較高,可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長期曝曬可能導致皮膚癌。
UVA可以進一步分成UVA I(340-400奈米)及UVA II(320-340奈米)。 除了會穿透到皮膚較深層的部位,也會造成皮膚的老化,更會造成皮膚抵抗力降低。因此,現在的防曬就會有IPD、PPD、或是PFA的標示來評估對UVA的防護能力。IPD指的是可以避免皮膚被立即曬黑的程度,PPD及PFA則是指避免皮膚在24小時後被曬黑的程度。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目前認為當SPF大於15,並且PPD或是PFA大於4,再加上經過實驗室測試可以過濾290-370奈米的紫外線超過90%以上的水準時,才可以在產品上標示”全寬頻”(Broad spectrum)。
UVB:表示「中波紫外線」,波長約在285到330nm間,能量高但穿透力較低,雖然僅達皮膚表層,但會使皮膚曬紅、曬黑及脫皮,造成皮膚癌,降低免疫力,是防曬時最主要對抗的元兇。
市售產品常有標示不實甚至含有對皮膚有害物質所以選購時要注意,以下是消基會的建議:
(一)以物理性防曬的產品而言,顆粒愈小愈好,但過小的物理性防曬成份顆粒容易透過皮膚,經由血液進入微血管末端,累積人體內可能造成人體器官之管末端阻塞。
(二)應選擇成份愈單純的產品愈好,因為愈複雜的成份產生交互混合後,愈容易照光後產生化學變化,產物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若消費者選擇化學性防曬的產品,其實單一的寬頻(同時防止UVA及UVB)防曬成份就足夠了,額外使用一種以上的防晒成份,效力並不會增加,反而使產品成份複雜化。
果酸:其中又以果酸換膚效果最好,醫療通路的果酸乳液(濃度10%)以上次之,市售果酸因濃度較低需要較長的時間。果酸能將已經產生的黑色素快速代謝掉。
去角質:角質層是屬於表皮層的一部分,因此也含有由黑色素細胞轉運而來的大量的黑色素,去角質能將已經生成的部分黑色素代謝掉,而使膚質明亮。
維他命C導入:維他命C的美白效果,自古就受到推崇,但是維他命C的吸收卻不容易,除了必須是左旋外,超音波導入或離子導入,能有效提升皮膚的吸收效果。
美白保養品:衛生署核可的主要有麴酸、維他命C和熊果素的成分,這些主要是用來減少黑色素的生成。
飲食: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像是草莓、蕃茄、芭樂、奇異果、櫻桃等。少吃牛肉、羊肉、豬肉、內臟、雞肉、火雞肉、鴨肉。少吃含有高量的β胡蘿蔔素如紅蘿蔔、木瓜,處理檸檬、芹菜、胡蘿蔔、九層塔之後要記得洗淨雙手。以防色素沈澱。
壓力、睡眠:良好的睡眠和壓力的控制。
按摩:適度的按摩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
美白針
中華民國美容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指出,市面上的美白針主要成分為含有穀胱甘肽(Glutathione)、傳明酸(Tranexamic Acid,凝血劑)、維他命C、維他命B群及胺基酸等成分。左旋C、銀杏、輕微類固醇,由於其宣稱具有促進肝臟代謝、消除皮膚暗沉、淡化肝斑等美白療效,因而近年來風行於美容界。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頭髮老化
頭髮的老化主要有三大因素來影響:一是遺傳因素、二是內在因素、 三是外在因素。其中遺傳因素很難改變,內在因素就是頭髮是由毛囊所生成,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角質蛋白,所以想要擁有健康的頭髮,重點是要先從擁有健康的毛囊開始。而想要有健康的毛囊,其根本是要先有健康的身體,均衡的營養,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通暢的血液循環及正常的生活作息。另類醫療有「髮為血之餘」及「腎之華在髮」的說法,所以一個人的頭髮是否健康亮麗與身心及營養狀況有密切關係。所以一但遇到有落髮的問題,最好先諮詢醫師的意見,看看是否有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診療,先找出可能的原因再對症處理,這樣才是保護自己秀髮的最佳方法。
不管你的年齡,掉髮都是煩惱。成人一般有十萬根頭髮,頭髮毛囊的數目並不會隨著年齡而增加或減少,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毛囊形狀的大小會有所改變。
頭髮生長週期:可分為三個週期
新生期 Anagen
持續約2~8年。
退化期 Catagen
持續約3週。
靜止期 Telogen
持續3個月左右。
三個時期循環不已。正常情況下, 90% 的頭髮毛囊處於新生期,餘下的 10% 處於靜止期,人類一生當無中,每個毛囊可進行15~20次的週期,爾後才萎縮死亡,換言之,頭皮上毛囊的總生命長度最短30年,最長可達160年,這是因人而異的。
在同一個時間點,有些毛髮處於生長期,有些則處於退化或休止期。因此,每天會掉頭髮是正常的。據統計,平均1天掉100根頭髮,洗頭當天掉200根,都屬於正常範圍。落髮不分男女,大約 20% 的女性正面對大量落髮的煩惱。大多是經由遺傳而來的。不同於男性,女性的落髮常是從髮線漸漸向外掉落。
若是每天掉髮超過150根就屬於異常落髮。異常落髮可以根據落髮分布的範圍,分為廣泛性落髮﹝整個頭皮的頭髮都掉光﹞及局部性落髮﹝只有局部頭皮上的頭髮脫落﹞。造成廣泛性落髮的原因,包括遺傳體質(母親對雄性禿的影響遠大於父親,如果母親有女性雄性禿或嚴重掉髮的現象,兒子禿頭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以上),荷爾蒙的改變:生產過後、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停經、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等,均會造成掉髮。藥物:「化學治療藥物」,口服抗凝血劑、維他命A酸、部份高血壓藥、降尿酸劑、精神科用的鋰鹽等。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理壓力:手術、發高燒、生病住院、貧血、急速體重下降等。心理壓力:家中發生重大變故;參加重大考試;換工作或工作壓力太大。
。而造成局部性落髮的原因則有圓形禿,雄性禿,拉力性掉髮:不當的、頻繁的洗、整、染、燙,綁頭髮時太過用力的拉扯,頭皮感染或發炎:如黴菌感染造成的「頭癬」,細菌感染造成的「毛囊炎」、慢性濕疹、燙傷、外商、梅毒、接觸性皮膚炎(有些人會對染髮液或是燙髮劑產生過敏)。皮膚腫瘤:頭皮上的良性或惡性腫瘤,均有可能造成腫瘤上方或周圍掉髮。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外在壓迫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掉髮:如仰睡的小嬰兒,或長期臥床的中風病人,若長時間躺同一個姿勢,均會有掉髮的現象。長時間帶著帽子或假髮,也會使毛囊過度悶熱、流汗,進而加深落髮的嚴重程度。
頭皮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看看頭皮內的毛囊是否已經結成痂瘢及纖維化。若毛囊已經痂瘢化及纖維化,則表示它已經喪失了產生毛髮之能力,而成為永久性禿髮。如果毛囊尚未痂瘢化,表示尚能產生新的頭髮,則落髮只是暫時性的,
常掉頭髮 應該吃什麼?
禿頭與飲食究竟有沒有關係?較有根據的是優質蛋白質飲食,可預防脫髮現象,這主要是與頭髮結構有關,因為頭髮結構來自於蛋白質,而這類食品包括:牛奶、蛋、魚肉等;鐵質也是頭髮營養需求,但多半以女性較容易缺乏,男性則很少有鐵質不足方面的問題;另外,鋅也是目前認為對防止掉髮有利的食物,因此多攝取貝類或堅果類食品,可能有些幫助。
而日本流行病學也指出,飲食習慣的改變是造成禿髮的原因之一。研究發現嗜吃高油、高糖等西式食物的人,比較容易掉頭髮。民間常用塗抹生薑、雞蛋、吃芝麻、海帶等,效果如何則見人見智。
按摩頭皮並不會刺激頭髮生長。
外用毛髮再生劑
生髮治療平均來說需要6個月以上才能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治療剛開始1-2個月會進入『刺激期』,這時期有少數患者會發現有頭髮掉落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外用生髮產品刺激毛囊,使頭髮生長週期加快,到了第6個月就是『復甦期』,細毛會開始脫落,長出健康的頭髮,第6-12個月會進入『高峰期』,頭髮會逐漸茂密,髮量也會比治療前明顯增加,一年後則是最後的『維持期』階段,持續使用外用生髮用品,則可以維持髮量在滿意的狀況。
植髮
長期治療後效果仍不滿意者,才會選擇植髮,但植髮後,仍需以藥物控制,否則可能出現怪異的髮型。
不管你的年齡,掉髮都是煩惱。成人一般有十萬根頭髮,頭髮毛囊的數目並不會隨著年齡而增加或減少,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毛囊形狀的大小會有所改變。
頭髮生長週期:可分為三個週期
新生期 Anagen
持續約2~8年。
退化期 Catagen
持續約3週。
靜止期 Telogen
持續3個月左右。
三個時期循環不已。正常情況下, 90% 的頭髮毛囊處於新生期,餘下的 10% 處於靜止期,人類一生當無中,每個毛囊可進行15~20次的週期,爾後才萎縮死亡,換言之,頭皮上毛囊的總生命長度最短30年,最長可達160年,這是因人而異的。
在同一個時間點,有些毛髮處於生長期,有些則處於退化或休止期。因此,每天會掉頭髮是正常的。據統計,平均1天掉100根頭髮,洗頭當天掉200根,都屬於正常範圍。落髮不分男女,大約 20% 的女性正面對大量落髮的煩惱。大多是經由遺傳而來的。不同於男性,女性的落髮常是從髮線漸漸向外掉落。
若是每天掉髮超過150根就屬於異常落髮。異常落髮可以根據落髮分布的範圍,分為廣泛性落髮﹝整個頭皮的頭髮都掉光﹞及局部性落髮﹝只有局部頭皮上的頭髮脫落﹞。造成廣泛性落髮的原因,包括遺傳體質(母親對雄性禿的影響遠大於父親,如果母親有女性雄性禿或嚴重掉髮的現象,兒子禿頭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以上),荷爾蒙的改變:生產過後、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停經、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等,均會造成掉髮。藥物:「化學治療藥物」,口服抗凝血劑、維他命A酸、部份高血壓藥、降尿酸劑、精神科用的鋰鹽等。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理壓力:手術、發高燒、生病住院、貧血、急速體重下降等。心理壓力:家中發生重大變故;參加重大考試;換工作或工作壓力太大。
。而造成局部性落髮的原因則有圓形禿,雄性禿,拉力性掉髮:不當的、頻繁的洗、整、染、燙,綁頭髮時太過用力的拉扯,頭皮感染或發炎:如黴菌感染造成的「頭癬」,細菌感染造成的「毛囊炎」、慢性濕疹、燙傷、外商、梅毒、接觸性皮膚炎(有些人會對染髮液或是燙髮劑產生過敏)。皮膚腫瘤:頭皮上的良性或惡性腫瘤,均有可能造成腫瘤上方或周圍掉髮。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外在壓迫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掉髮:如仰睡的小嬰兒,或長期臥床的中風病人,若長時間躺同一個姿勢,均會有掉髮的現象。長時間帶著帽子或假髮,也會使毛囊過度悶熱、流汗,進而加深落髮的嚴重程度。
頭皮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看看頭皮內的毛囊是否已經結成痂瘢及纖維化。若毛囊已經痂瘢化及纖維化,則表示它已經喪失了產生毛髮之能力,而成為永久性禿髮。如果毛囊尚未痂瘢化,表示尚能產生新的頭髮,則落髮只是暫時性的,
常掉頭髮 應該吃什麼?
禿頭與飲食究竟有沒有關係?較有根據的是優質蛋白質飲食,可預防脫髮現象,這主要是與頭髮結構有關,因為頭髮結構來自於蛋白質,而這類食品包括:牛奶、蛋、魚肉等;鐵質也是頭髮營養需求,但多半以女性較容易缺乏,男性則很少有鐵質不足方面的問題;另外,鋅也是目前認為對防止掉髮有利的食物,因此多攝取貝類或堅果類食品,可能有些幫助。
而日本流行病學也指出,飲食習慣的改變是造成禿髮的原因之一。研究發現嗜吃高油、高糖等西式食物的人,比較容易掉頭髮。民間常用塗抹生薑、雞蛋、吃芝麻、海帶等,效果如何則見人見智。
按摩頭皮並不會刺激頭髮生長。
外用毛髮再生劑
生髮治療平均來說需要6個月以上才能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治療剛開始1-2個月會進入『刺激期』,這時期有少數患者會發現有頭髮掉落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外用生髮產品刺激毛囊,使頭髮生長週期加快,到了第6個月就是『復甦期』,細毛會開始脫落,長出健康的頭髮,第6-12個月會進入『高峰期』,頭髮會逐漸茂密,髮量也會比治療前明顯增加,一年後則是最後的『維持期』階段,持續使用外用生髮用品,則可以維持髮量在滿意的狀況。
植髮
長期治療後效果仍不滿意者,才會選擇植髮,但植髮後,仍需以藥物控制,否則可能出現怪異的髮型。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鼻塞的治療
對於鼻塞的治療首重預防,應保持室內通風及乾燥,有過敏的人對於絨毛製品及寵物飼養宜避免。藥物方面傳統上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及局部類固醇噴劑。然而長期反覆的服藥容易造成疲乏而導致病情失去控制,一部分的病人甚至變成對藥物反應不佳,這時就可以考慮用手術的方式做根除性的治療,下列有幾種治療方式:
下鼻甲切除術:是最傳統的鼻手術,可以有效減小鼻黏膜的體積,但對於鼻分泌物的減少改善有限,缺點是傷口疼痛難忍,且因為使用各種金屬的器械難免會造成流血的情形,術後鼻子要用紗布填塞三天,避免大量流血,也需要住院觀察。
下鼻甲注射:利用類固醇注射於下鼻甲,可減低鼻黏膜的敏感性,但因藥物至6週就逐漸被代謝掉,效果並不能維持太久。
下鼻甲電燒術:用電極燒灼下鼻甲黏膜,造成黏膜壞死,結痂掉落,手術簡單方便,但因電極溫度太高易造成組織炭化,造成能量只作用在局部,深部則能量不易深入,局部的黏膜焦黑壞死而其餘的組織依然過敏肥大。
雷射治療:利用雷射光束將下鼻甲黏膜汽化蒸發,手術的時間短,效果良好,對於鼻炎有6至7成的治癒率,唯因雷射溫度太高(高達800℃)容易造成鼻黏膜纖毛功能的破壞,且術後結痂時間較久。
RF無線電波:是最新治療慢性鼻炎的新方法,以高科技的微創手術來取代不斷的服藥,使用離子振盪產生的能量進行黏膜下凝固,治療經驗病人在手術之後的18到21天就逐漸開始感到鼻塞症狀的改善,鼻過敏的症狀也大幅減輕,在一年之後仍然覺得手術的效果相當良好。這種手術經由精確的微電腦迴路控制使溫度控制在65℃以下醫師能夠保護鄰近的組織跟黏膜不受到傷害,所以在手術之後很少產生結痂或流血的情況,病人也從來不會抱怨有手術後疼痛的情況。
無線電波手術在門診局部麻醉之下進行,通常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在所有的研究病人當中, 極少需要輕微的服用止痛藥物,因為無線電波手術是一種微小侵襲性的手術,它所使用的能量跟溫度都相當的低,如此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也可以減少病人術後各種的併發症,尤其不需要全身麻醉,更是能夠節省大量的醫療經費,病人術後也可活動自如、上班、工作,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是一種最適合的選擇,然而這項手術健保並不給付必須自費。
下鼻甲切除術:是最傳統的鼻手術,可以有效減小鼻黏膜的體積,但對於鼻分泌物的減少改善有限,缺點是傷口疼痛難忍,且因為使用各種金屬的器械難免會造成流血的情形,術後鼻子要用紗布填塞三天,避免大量流血,也需要住院觀察。
下鼻甲注射:利用類固醇注射於下鼻甲,可減低鼻黏膜的敏感性,但因藥物至6週就逐漸被代謝掉,效果並不能維持太久。
下鼻甲電燒術:用電極燒灼下鼻甲黏膜,造成黏膜壞死,結痂掉落,手術簡單方便,但因電極溫度太高易造成組織炭化,造成能量只作用在局部,深部則能量不易深入,局部的黏膜焦黑壞死而其餘的組織依然過敏肥大。
雷射治療:利用雷射光束將下鼻甲黏膜汽化蒸發,手術的時間短,效果良好,對於鼻炎有6至7成的治癒率,唯因雷射溫度太高(高達800℃)容易造成鼻黏膜纖毛功能的破壞,且術後結痂時間較久。
RF無線電波:是最新治療慢性鼻炎的新方法,以高科技的微創手術來取代不斷的服藥,使用離子振盪產生的能量進行黏膜下凝固,治療經驗病人在手術之後的18到21天就逐漸開始感到鼻塞症狀的改善,鼻過敏的症狀也大幅減輕,在一年之後仍然覺得手術的效果相當良好。這種手術經由精確的微電腦迴路控制使溫度控制在65℃以下醫師能夠保護鄰近的組織跟黏膜不受到傷害,所以在手術之後很少產生結痂或流血的情況,病人也從來不會抱怨有手術後疼痛的情況。
無線電波手術在門診局部麻醉之下進行,通常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在所有的研究病人當中, 極少需要輕微的服用止痛藥物,因為無線電波手術是一種微小侵襲性的手術,它所使用的能量跟溫度都相當的低,如此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也可以減少病人術後各種的併發症,尤其不需要全身麻醉,更是能夠節省大量的醫療經費,病人術後也可活動自如、上班、工作,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是一種最適合的選擇,然而這項手術健保並不給付必須自費。
長期鼻塞的困擾
這幾天沙塵暴來襲,天空灰濛濛的。空氣品質明顯的不佳,對於呼吸道更會造成傷害。患者很容易有鼻塞、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每個病人進入診間都會說「醫生,我鼻子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天都在鼻塞、頭昏、頭痛,什麼事都做不了」。在台灣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有鼻子的毛病,在美國有20﹪的人口為之所苦。鼻炎雖然不是嚴重或是致命的毛病,但是它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甚鉅。
鼻腔的內部覆蓋了許多黏膜,這些黏膜會隨著外界環境而脹縮並分泌黏液,其功能為將吸入空氣的溫度與溼度改變為肺部可以接受的程度,但若黏膜對外界的反應太過強烈,例如過敏、反覆的鼻腔發炎,會造成鼻黏膜腫脹、呼吸道狹小、腺體分泌旺盛、流鼻水不止,久而久之會造成鼻腔黏膜的不可逆變化,鼻腔黏膜會變得肥厚而且敏感,病人會產生鼻搔癢、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失去嗅覺,嚴重的病患甚至要用嘴巴呼吸,平常一些很簡單的日常活動,例如吃東西、喝水、講話或睡覺都變得令人困擾,也使得白天的時候精神不能集中、感覺呼吸不到空氣,有些病人則會產生焦慮或是頭痛。一半的患者在20歲以前即有症狀,這時的莘莘學子,正值求學階段,鼻炎可能影響他們的記憶力、學習的情緒,患者常常處於昏昏沈沈的狀態或是因為常常要擤鼻涕而學習效率大減。
林醫師最近在看診時碰到一個患者小蓉,媽媽說老師小蓉發現最近上課精神不易集中,常常起床就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尤其是鼻塞這一塞就大半天都沒有辦法回復,隨而感到頭暈、頭痛,甚至覺得快要喘不過氣來,不但造成生活困擾,成績也因不能專心而滑落。
起初她到藥房購買治療鼻塞的噴劑,一有鼻塞就噴一下,鼻子就暢通。但是最近鼻噴劑的效果越來越差,小蓉只好增加使用次數,有時一天噴了5、6次以上,不過鼻塞依然沒有改善。
經過林醫師的診治,發現小蓉的病症是過敏性鼻炎合併下鼻甲肥厚。追蹤其過敏病史,發現小蓉家最近新養了一隻狗,小蓉每天都跟狗狗玩在一起。所以建議小蓉不要養狗以避免過敏原、服用適當的藥物並減少鼻噴劑的使用。
鼻腔的內部覆蓋了許多黏膜,這些黏膜會隨著外界環境而脹縮並分泌黏液,其功能為將吸入空氣的溫度與溼度改變為肺部可以接受的程度,但若黏膜對外界的反應太過強烈,例如過敏、反覆的鼻腔發炎,會造成鼻黏膜腫脹、呼吸道狹小、腺體分泌旺盛、流鼻水不止,久而久之會造成鼻腔黏膜的不可逆變化,鼻腔黏膜會變得肥厚而且敏感,病人會產生鼻搔癢、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失去嗅覺,嚴重的病患甚至要用嘴巴呼吸,平常一些很簡單的日常活動,例如吃東西、喝水、講話或睡覺都變得令人困擾,也使得白天的時候精神不能集中、感覺呼吸不到空氣,有些病人則會產生焦慮或是頭痛。一半的患者在20歲以前即有症狀,這時的莘莘學子,正值求學階段,鼻炎可能影響他們的記憶力、學習的情緒,患者常常處於昏昏沈沈的狀態或是因為常常要擤鼻涕而學習效率大減。
林醫師最近在看診時碰到一個患者小蓉,媽媽說老師小蓉發現最近上課精神不易集中,常常起床就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尤其是鼻塞這一塞就大半天都沒有辦法回復,隨而感到頭暈、頭痛,甚至覺得快要喘不過氣來,不但造成生活困擾,成績也因不能專心而滑落。
起初她到藥房購買治療鼻塞的噴劑,一有鼻塞就噴一下,鼻子就暢通。但是最近鼻噴劑的效果越來越差,小蓉只好增加使用次數,有時一天噴了5、6次以上,不過鼻塞依然沒有改善。
經過林醫師的診治,發現小蓉的病症是過敏性鼻炎合併下鼻甲肥厚。追蹤其過敏病史,發現小蓉家最近新養了一隻狗,小蓉每天都跟狗狗玩在一起。所以建議小蓉不要養狗以避免過敏原、服用適當的藥物並減少鼻噴劑的使用。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世界癌症日談社區防癌
世界癌症日談社區防癌
癌症是全世界首要的死因之一。據世衛组織估計,如不進行干预,2005年至2015年期間將有8400萬人死於癌症。每年的2月4日,世衛组織與發起世界癌症日的國際抗癌聯盟一起促進減輕全球癌症負担的方法。如何预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質量是重點工作。
美國每年有一百多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癌症,死於癌症的人將超過50萬人。台灣從七O年開始就名列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根據衛生署的統計,96年度全台即有逾4萬人死於癌症,十二年來,每十萬因惡性腫瘤人口死亡率成長五一%,陡峭攀升,是前五大死因中唯一仍急速成長的。台灣每四人,一生當中就有一人可能得到癌症。更可怕的是,發生年齡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青年(15~24歲)族群的第三大死因即為癌症,而壯年族群(25~44歲)癌症死因則躍居第一大。國人談癌色變。罹癌的人數預估有三十萬人,被影响的家庭人數更多。尤其癌症對於心理、社會、經濟的銜擊。依據乳癌患者罹病成本的計算顯示六個月,直接(醫療)成本平均為126,528元、間接(如生產力損失、交通成本、義乳購置費)成本平均為103,292元,而乳癌越後期成本越高,罹病成本的中估計為231,097元。
罹癌率的高成長除了遺傳因子、抽煙、不當飲酒、不當飲食、環境污染等因素外,不正常的生活形態,可能更將提早引爆癌症的定時炸彈。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及其他癌症相關防治團體的建議,歸納出癌症的十大警告徵狀﹕
1.大小便習慣改變。
2.表皮傷口或胃潰瘍遲遲不癒合。
3.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久未改善。
4.身體有不正常出血或有異常分泌物流出。
5.乳房、睪丸或其他組織器官的腫脹、增厚或實質硬塊的存在。
6.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功能異常。
7.身體上各種痣或疣最近有異常變化。
8.持續性長久的咳嗽或聲音沙啞。
9.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久未改善。
10.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預防重於治療,早期診斷對於癌症治療的成功率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口腔癌第一期就發現並加以治療,則存活率高達80%以上,但是如果是末期才發現,則存活率不到20%。所以醫界長期以來的努力就是希望能發展出早期篩檢的指標。癌症篩檢必須適合廣大民眾能夠負擔,並且安全,無侵入性而且不易有假陽性的產生。一但發現,後續檢驗或使用侵入性手術取得組織切片以確定診斷。
許多不同的篩檢方式已經在實際進行。包括子宮頸抹片、胸部X光、甲型胎兒蛋白、EBV指數、乳房自我檢查、乳房攝影檢查、糞便潛血測試、大腸鏡、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CTC) 、直腸攝護腺觸診、攝護腺抗原‥‥等。衛生署今年擴大辦理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乳房X光攝影、口腔黏膜等四項篩檢以及肝炎治療,預計今年找出1萬個罹癌病人。
一般傳統腫瘤指標包括CEA、PSA、CA153、CA199、CA125、AFP、SCC、β-HCG等 ; 影像檢查則有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電腦斷層(CT SCAN)、 磁振照影(MRI)、正子斷層攝影( PET或PET-CT ) 等項目。 這些檢查以腫瘤指標為例,既不敏感(有癌症時腫瘤指標沒有高,除PSA外,平均敏感度都在50%以下),也無特異性( 腫瘤指標高了但不一定就是癌症)。因此,用腫瘤指標來做癌症篩檢參考價值不大。
再以影像檢查為例,傳統的胸部X光有其一定的限制,腫瘤約在0.5公分時,才會被X光發現,而低放射劑量螺旋式或新型64切電腦斷層,可將偵測癌腫瘤縮小至0.1到0.3公分大小,乳房X光攝影(mammogram)其敏感度只有50%,特異性只有20%,亞洲婦女比例更低。此外,電腦斷層只能找到1公分以上的腫瘤,磁振照影可以找到0.7公分的腫瘤,PET正子斷層照影也只能找出最小到0.6公分的腫瘤。這些醫學影像檢測技術都是成本相當高且耗費時間。
基因檢測及蛋白晶片等的應用,能早期發現0.2公分以下的腫瘤,甚至更早在癌腫瘤血管增生前發現,可說是醫界在早期發現癌症、提高癌病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之重大進展。2002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病理研究室的Liotta醫師(Lence A Liotta),發表在世界知名醫學雜誌 (The Lancet),這是第一次用蛋白體技術 (Proteomics),成功地分析早期卵巢癌病人血漿中蛋白群的類型。它的敏感度高達100%,至於特異性則高達95%,陽性預測值(PPV)為94%。這一項技術成功的開展了癌症早期診斷的新領域。透過基因檢測易癌基因BRCA1、BRCA2(位於第13q及第17q染色體的位置),其與家族性乳癌有關知道自己是乳癌高發族群目前在國內仍處於研究試驗階段,尚未全面推廣到臨床領域。
但是因為特異性和敏感性的問題。許多篩檢並不被列入。另外還要考慮花費vs效益的議題才能為社會大眾接受。基於這些原因,一項癌症篩檢是否應該進行,民眾的健康改善程度和篩檢的成本與治療的風險都必須列入考慮。依美國官方估計乳房攝影可以減少約30%的死亡率,則我國90年約死亡1082人,若其中300人可以得到早期發現而避免造成上述的高額費用,則每年除了可減少約7千萬元的成本付出外,亦可能使300個壯年家庭避免遭遇殘缺的不幸,這部分的效益考量應該遠勝於經濟的層面。
最近由於許多富豪罹癌,讓企業家和財團爭相投入癌症中心的設置,包括鴻海、長榮‥等鴻海郭台銘,以永齡基金會名義捐款一百五十億元給台灣大學,建癌症醫院、質子中心。再加上原本己有的和信集團和長庚體系。一時之間癌症醫學成為顯學。相關的醫學人才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根據一位和信醫院的醫師表示,由於健保局將急重症和癌症列為保障點值使得原本被醫院视為賠錢貨的癌症中心頓時鹹魚翻身連原本沒有設置的醫學中心也紛紛扎下巨資,萬芳、高醫附醫等,都陸續成立癌症中心,分享這塊大餅。
基層診所做為社區健康的守護神。當然對於社區內的預防保健和疾病篩檢是最主要的業務。婦產科同仁最早從事子宮頸癌的篩檢。這幾年針對紅唇族也有口腔癌篩檢計劃。剛開始還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在看診時針對有嚼檳榔和吸煙的患者做口腔篩檢。最近聽說衛生局安排定點去篩檢病人。不管如何只要由基層医師擔任篩檢的角色我們都贊成。當然除了政策支持的篩檢之外有些社區內的篩檢診所醫師也可以加以宣導提醒社區內的民眾提高防癌的觀念。讓民眾提高防癌的觀念進一步接受癌症篩檢的服務。
癌症是全世界首要的死因之一。據世衛组織估計,如不進行干预,2005年至2015年期間將有8400萬人死於癌症。每年的2月4日,世衛组織與發起世界癌症日的國際抗癌聯盟一起促進減輕全球癌症負担的方法。如何预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質量是重點工作。
美國每年有一百多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癌症,死於癌症的人將超過50萬人。台灣從七O年開始就名列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根據衛生署的統計,96年度全台即有逾4萬人死於癌症,十二年來,每十萬因惡性腫瘤人口死亡率成長五一%,陡峭攀升,是前五大死因中唯一仍急速成長的。台灣每四人,一生當中就有一人可能得到癌症。更可怕的是,發生年齡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青年(15~24歲)族群的第三大死因即為癌症,而壯年族群(25~44歲)癌症死因則躍居第一大。國人談癌色變。罹癌的人數預估有三十萬人,被影响的家庭人數更多。尤其癌症對於心理、社會、經濟的銜擊。依據乳癌患者罹病成本的計算顯示六個月,直接(醫療)成本平均為126,528元、間接(如生產力損失、交通成本、義乳購置費)成本平均為103,292元,而乳癌越後期成本越高,罹病成本的中估計為231,097元。
罹癌率的高成長除了遺傳因子、抽煙、不當飲酒、不當飲食、環境污染等因素外,不正常的生活形態,可能更將提早引爆癌症的定時炸彈。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及其他癌症相關防治團體的建議,歸納出癌症的十大警告徵狀﹕
1.大小便習慣改變。
2.表皮傷口或胃潰瘍遲遲不癒合。
3.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久未改善。
4.身體有不正常出血或有異常分泌物流出。
5.乳房、睪丸或其他組織器官的腫脹、增厚或實質硬塊的存在。
6.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功能異常。
7.身體上各種痣或疣最近有異常變化。
8.持續性長久的咳嗽或聲音沙啞。
9.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久未改善。
10.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預防重於治療,早期診斷對於癌症治療的成功率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口腔癌第一期就發現並加以治療,則存活率高達80%以上,但是如果是末期才發現,則存活率不到20%。所以醫界長期以來的努力就是希望能發展出早期篩檢的指標。癌症篩檢必須適合廣大民眾能夠負擔,並且安全,無侵入性而且不易有假陽性的產生。一但發現,後續檢驗或使用侵入性手術取得組織切片以確定診斷。
許多不同的篩檢方式已經在實際進行。包括子宮頸抹片、胸部X光、甲型胎兒蛋白、EBV指數、乳房自我檢查、乳房攝影檢查、糞便潛血測試、大腸鏡、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CTC) 、直腸攝護腺觸診、攝護腺抗原‥‥等。衛生署今年擴大辦理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乳房X光攝影、口腔黏膜等四項篩檢以及肝炎治療,預計今年找出1萬個罹癌病人。
一般傳統腫瘤指標包括CEA、PSA、CA153、CA199、CA125、AFP、SCC、β-HCG等 ; 影像檢查則有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電腦斷層(CT SCAN)、 磁振照影(MRI)、正子斷層攝影( PET或PET-CT ) 等項目。 這些檢查以腫瘤指標為例,既不敏感(有癌症時腫瘤指標沒有高,除PSA外,平均敏感度都在50%以下),也無特異性( 腫瘤指標高了但不一定就是癌症)。因此,用腫瘤指標來做癌症篩檢參考價值不大。
再以影像檢查為例,傳統的胸部X光有其一定的限制,腫瘤約在0.5公分時,才會被X光發現,而低放射劑量螺旋式或新型64切電腦斷層,可將偵測癌腫瘤縮小至0.1到0.3公分大小,乳房X光攝影(mammogram)其敏感度只有50%,特異性只有20%,亞洲婦女比例更低。此外,電腦斷層只能找到1公分以上的腫瘤,磁振照影可以找到0.7公分的腫瘤,PET正子斷層照影也只能找出最小到0.6公分的腫瘤。這些醫學影像檢測技術都是成本相當高且耗費時間。
基因檢測及蛋白晶片等的應用,能早期發現0.2公分以下的腫瘤,甚至更早在癌腫瘤血管增生前發現,可說是醫界在早期發現癌症、提高癌病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之重大進展。2002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病理研究室的Liotta醫師(Lence A Liotta),發表在世界知名醫學雜誌 (The Lancet),這是第一次用蛋白體技術 (Proteomics),成功地分析早期卵巢癌病人血漿中蛋白群的類型。它的敏感度高達100%,至於特異性則高達95%,陽性預測值(PPV)為94%。這一項技術成功的開展了癌症早期診斷的新領域。透過基因檢測易癌基因BRCA1、BRCA2(位於第13q及第17q染色體的位置),其與家族性乳癌有關知道自己是乳癌高發族群目前在國內仍處於研究試驗階段,尚未全面推廣到臨床領域。
但是因為特異性和敏感性的問題。許多篩檢並不被列入。另外還要考慮花費vs效益的議題才能為社會大眾接受。基於這些原因,一項癌症篩檢是否應該進行,民眾的健康改善程度和篩檢的成本與治療的風險都必須列入考慮。依美國官方估計乳房攝影可以減少約30%的死亡率,則我國90年約死亡1082人,若其中300人可以得到早期發現而避免造成上述的高額費用,則每年除了可減少約7千萬元的成本付出外,亦可能使300個壯年家庭避免遭遇殘缺的不幸,這部分的效益考量應該遠勝於經濟的層面。
最近由於許多富豪罹癌,讓企業家和財團爭相投入癌症中心的設置,包括鴻海、長榮‥等鴻海郭台銘,以永齡基金會名義捐款一百五十億元給台灣大學,建癌症醫院、質子中心。再加上原本己有的和信集團和長庚體系。一時之間癌症醫學成為顯學。相關的醫學人才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根據一位和信醫院的醫師表示,由於健保局將急重症和癌症列為保障點值使得原本被醫院视為賠錢貨的癌症中心頓時鹹魚翻身連原本沒有設置的醫學中心也紛紛扎下巨資,萬芳、高醫附醫等,都陸續成立癌症中心,分享這塊大餅。
基層診所做為社區健康的守護神。當然對於社區內的預防保健和疾病篩檢是最主要的業務。婦產科同仁最早從事子宮頸癌的篩檢。這幾年針對紅唇族也有口腔癌篩檢計劃。剛開始還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在看診時針對有嚼檳榔和吸煙的患者做口腔篩檢。最近聽說衛生局安排定點去篩檢病人。不管如何只要由基層医師擔任篩檢的角色我們都贊成。當然除了政策支持的篩檢之外有些社區內的篩檢診所醫師也可以加以宣導提醒社區內的民眾提高防癌的觀念。讓民眾提高防癌的觀念進一步接受癌症篩檢的服務。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平衡機能障礙
【平衡機能障礙】
因平衡器官如感覺神經系統、前庭神經系統、小腦脊髓基底核或其他中樞神經病變,引致之長久持續性之平衡障礙。
輕 度:平衡機能障礙致步行困難者。
中 度:平衡機能障礙而無法站立者。
重 度:平衡機能障礙而無法坐立者
備註:
相 關 鑑 定 資 訊
鑑 定 人 員
耳鼻喉科專科醫師
鑑 定 工 具
眼振電圖檢查儀(ENG)
鑑 定 方 法
理學檢查
醫師理學檢查及平衡檢查
基本檢查
眼振電圖檢查
特殊檢查
1腦幹誘發電位檢查
2體感誘發電位檢查
3神經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誘發電位眼振圖檢查
4電腦斷層攝影
5磁振造影
6動態、靜態平衡機能檢查
7眼球電圖檢查
因平衡器官如感覺神經系統、前庭神經系統、小腦脊髓基底核或其他中樞神經病變,引致之長久持續性之平衡障礙。
輕 度:平衡機能障礙致步行困難者。
中 度:平衡機能障礙而無法站立者。
重 度:平衡機能障礙而無法坐立者
備註:
相 關 鑑 定 資 訊
鑑 定 人 員
耳鼻喉科專科醫師
鑑 定 工 具
眼振電圖檢查儀(ENG)
鑑 定 方 法
理學檢查
醫師理學檢查及平衡檢查
基本檢查
眼振電圖檢查
特殊檢查
1腦幹誘發電位檢查
2體感誘發電位檢查
3神經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誘發電位眼振圖檢查
4電腦斷層攝影
5磁振造影
6動態、靜態平衡機能檢查
7眼球電圖檢查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流感大流行已經結束?
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特別顧問福田敬二表示,目前宣布流感大流行已經結束還為時過早,因為許多國家的H1N1流感活動仍很活躍。此外,目前尚無法斷定今後幾個月北半球的疫情形勢如何發展,是否會有新一波的嚴重疫情暴發。同時,南半球進入冬季後是否會暴發新疫情也不可預知。
福田敬二還表示,H1N1流感引起的流感大流行真實存在,有關流感大流行是“騙局”的說法從科學角度而言是“錯誤的和不負責任的”。他說,世衛組織不會修改其關于流感大流行的定義。世衛組織一直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向公眾提供有關H1N1流感的信息,該組織從未有意低估或誇大這種新型流感病毒的風險。
世衛組織15日公布最新疫情通報說,截至1月10日,H1N1流感在全球已經造成至少13554人死亡,比一周前增加了755人。
世衛組織說,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多數地區,H1N1流感病毒的傳播活動呈持續衰弱趨勢,但在北非的摩洛哥、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南亞的印度、尼泊爾和斯裏蘭卡,以及歐洲的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等國,H1N1流感病毒的傳播仍然很活躍。
埃及的H1N1流感疫情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快速擴散,截至11日,埃及共報告H1N1流感病例14087例,其中195人死亡。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5日公布的每周報告顯示,美國已有8000萬人感染過H1N1流感,死亡病例達1.6萬例,住院病例超過36萬例。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5日公布的每周報告顯示,美國人口的約五分之一,即6100萬人已接種了H1N1流感疫苗,但最易感染人群中,許多人尚未接種。報告顯示,截至1月2日,在6個月至18歲人群中,29.4%的人已接種疫苗;孕婦的接種比例為38%;醫務工作者的接種比例僅為22%。美國政府11日宣布,削減半數與澳大利亞CSL公司簽訂的H1N1流感疫苗採購訂單。美國政府原計劃向CSL、葛蘭素史克、賽諾菲-巴斯德、諾華以及免疫制藥5家公司採購2.51億劑H1N1流感疫苗,目前共收到1.36億劑。
盡管美國政府決定削減疫苗訂單,但仍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美國衛生部門提醒說,流感很難預測,第三波H1N1流感疫情仍有可能到來。
近來,法國政府應對H1N1流感的措施遭到反對派和一些民眾的指責,認為政府在這件事上“反應過度”,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對此,法國總統薩科齊12日表示,法國政府採取的包括H1N1流感疫苗接種在內的應對措施得當,並非像外界批評的那樣是“小題大做”。法國流感監測網13日發布消息說,H1N1流感在法國本土的發病率已經降到流行病標準以下。法國衛生部長羅斯利娜·巴舍洛-納爾坎14日表示,雖然H1N1流感發病率在法國本土呈下降趨勢,但不能排除病毒在未來幾個月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將繼續推動疫苗接種活動,並一直持續到今年9月。巴舍洛-納爾坎還呼吁民眾積極前往指定地點接種疫苗,並強調這是預防H1N1流感的最好方法。法國共訂購了9400萬劑甲型H1N1流感疫苗,這是按照每人需接種兩劑疫苗準備的。但有研究顯示無需進行二次接種,故政府日前取消了5000萬劑疫苗的訂單。
福田敬二還表示,H1N1流感引起的流感大流行真實存在,有關流感大流行是“騙局”的說法從科學角度而言是“錯誤的和不負責任的”。他說,世衛組織不會修改其關于流感大流行的定義。世衛組織一直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向公眾提供有關H1N1流感的信息,該組織從未有意低估或誇大這種新型流感病毒的風險。
世衛組織15日公布最新疫情通報說,截至1月10日,H1N1流感在全球已經造成至少13554人死亡,比一周前增加了755人。
世衛組織說,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多數地區,H1N1流感病毒的傳播活動呈持續衰弱趨勢,但在北非的摩洛哥、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南亞的印度、尼泊爾和斯裏蘭卡,以及歐洲的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等國,H1N1流感病毒的傳播仍然很活躍。
埃及的H1N1流感疫情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快速擴散,截至11日,埃及共報告H1N1流感病例14087例,其中195人死亡。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5日公布的每周報告顯示,美國已有8000萬人感染過H1N1流感,死亡病例達1.6萬例,住院病例超過36萬例。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5日公布的每周報告顯示,美國人口的約五分之一,即6100萬人已接種了H1N1流感疫苗,但最易感染人群中,許多人尚未接種。報告顯示,截至1月2日,在6個月至18歲人群中,29.4%的人已接種疫苗;孕婦的接種比例為38%;醫務工作者的接種比例僅為22%。美國政府11日宣布,削減半數與澳大利亞CSL公司簽訂的H1N1流感疫苗採購訂單。美國政府原計劃向CSL、葛蘭素史克、賽諾菲-巴斯德、諾華以及免疫制藥5家公司採購2.51億劑H1N1流感疫苗,目前共收到1.36億劑。
盡管美國政府決定削減疫苗訂單,但仍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美國衛生部門提醒說,流感很難預測,第三波H1N1流感疫情仍有可能到來。
近來,法國政府應對H1N1流感的措施遭到反對派和一些民眾的指責,認為政府在這件事上“反應過度”,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對此,法國總統薩科齊12日表示,法國政府採取的包括H1N1流感疫苗接種在內的應對措施得當,並非像外界批評的那樣是“小題大做”。法國流感監測網13日發布消息說,H1N1流感在法國本土的發病率已經降到流行病標準以下。法國衛生部長羅斯利娜·巴舍洛-納爾坎14日表示,雖然H1N1流感發病率在法國本土呈下降趨勢,但不能排除病毒在未來幾個月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將繼續推動疫苗接種活動,並一直持續到今年9月。巴舍洛-納爾坎還呼吁民眾積極前往指定地點接種疫苗,並強調這是預防H1N1流感的最好方法。法國共訂購了9400萬劑甲型H1N1流感疫苗,這是按照每人需接種兩劑疫苗準備的。但有研究顯示無需進行二次接種,故政府日前取消了5000萬劑疫苗的訂單。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