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改善腦部血液流量輔助早期失智症患者

根據調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5%罹患失智症,85歲以上罹患機率是25--33%。 失智症十大警訊為:記憶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工作與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人,時,地的概念混淆、社會價值與判斷力變差、無法配合指示/操作常見用品/工具、東西擺放嚴重錯亂、行為異常,情緒改變、個性改變、日常活動參與能力及開創力喪失等症狀。隨時注意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早期發現,及早就醫。 科學家發現阿玆海默症(失智、老年癡呆),在小鼠中的兩個新的研究發現,像感染症的傳播,從腦細胞到另一個腦細胞。但是感染原不是病毒或細菌,而是扭曲的蛋白質稱為tau。 醫師說失智症只能延緩病情,不如趁年輕時就多儲存「腦本」,養成多運動、多動腦,多吃對腦部有幫助的食物!平常可以食用銀杏、核桃、芝麻、黑豆等,或是試試中藥茶飲,以天麻、五味子、紅棗還有遠志,各十公克500CC水煮開。當然銀杏葉萃取物有改善腦部與周邊血液流量的作用,又可減少血管痙攣( vasospasm ),降低血液黏滯度( viscosity ),以及抗氧化作用,血小板活性因子拮抗作用,抑制細胞凋亡( apoptosis ) ,和抑制興奮之毒性作用( excitotoxicity ) 等。除了飲食還要搭配運動。以快走、甩手、十指運動為主,還有打牌、畫畫等心靈運動,也有助延緩失智症。 新科技:科學家找到輔助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增強記憶的新方法,UCLA的神經科學家藉由電擊癲癇病患腦中重要接合點,強化其記憶力的研究發表在9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另外科學家確認一種關鍵分子,在協助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上,至關緊要。這些蛋白質也許會成為藥物的目標,能夠強化記憶,減緩某些認知症候群(cognitive symptoms,認知症狀),疾病特徵包括精神分裂症、憂鬱以及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銀杏葉萃取物

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銀杏葉萃取物 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人體的組織器官,一旦缺血,就會出現各種功能障礙,例如耳內的微循環不良,血管阻塞不暢通,會造成耳鳴、眩暈、耳聾;眼部微循環不良,會造成頭痛或視力障礙;心臟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臟病;大腦血管行血障礙,會造成失智,或是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患的下肢循環不良,會造 成間歇性跛行症;陰莖充血不足,則會造成性功能障礙。 銀杏為一種植物,又名公孫樹,生長緩慢,本草綱目記載:「葉似鴨掌,又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名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Cerenin主要為銀杏葉製劑能抗自由基、加強末梢血液循環、避免阻塞障礙、改善腦部代謝有很好的療效。在耳鼻喉科、心臟科、及神經科等廣泛使用。 Cerenin 的藥理作用: 西藥的Cerenin是由銀杏的葉子中萃取出EGB761,含銀杏葉萃取物40mg,其中萃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包括黃酮醇配糖體與內脂類(Ginkgo flavone glycosides 24%,Terpenlactone 6%)黃酮醇配糖體能清除人體代謝過程所產生的過氧游離基,避免自由基引起LDL氧化導致動脈硬化斑塊;同時能增加前列腺素PGI2,達到抑制血小板凝結、抑止血栓生成、使血管平滑肌擴張,降低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阻力。內脂類對抗血 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ntagonist),因為血小板活化因子與發炎、過敏、支氣管收縮、血管通透性、血小板凝集有密切關係,故可適用於氣喘、休克、過敏、腦水腫、血栓等疾病的防治,另外實驗證據 顯示尚有以下作用 一、末梢血管擴張作用 二、增加腦循環之血流量 三、促進身體對氧及葡萄糖的應用 四、增強組織對缺血狀態的耐受性 五、改善血液循環,調整適當血壓 目前在台灣衛生署核准通過的EGB761R銀杏葉萃取物屬於藥品,適應症為治療末稍血行障礙,同時也是大型醫學中心的經常使用的藥物之一。健保醫療審核或申覆案件,經常有cerenin 被核減的例子,列為耳鼻喉科重點審核藥物,主要因用量多,單價又貴,以一個月90~120粒,每粒11.30元核計,一個月藥價為1017~1356元,所以要自費。 銀杏的治療適應症 銀杏一般認為有增強記憶力識別力的功效,但在治療上係針對與年齡老化相關性的記憶力損傷,例如急慢性腦機能不全及其後遺症:記憶力衰退、腦震盪後遺症、中風、老人癡呆症,疲勞之恢復。至於一般健康人員或學生的記憶力增強,或改善其注意力集中,則不見有文獻證明其功效。另外對於周邊動脈閉塞疾症,如間歇性跛行症,研究證明有其症狀治療的效果,可以增加不覺疼痛的行走距離。雷諾氏症候群、手腳麻庳冰冷,各種動脈閉塞症,動脈硬化症,下肢創傷、潰瘍之回復(骨折、火傷等)。也有一些研究認為,銀杏可以治療某些內耳疾病,例如聽神經障礙導致的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美尼爾氏症等症狀。至於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老年性黃斑退化( macular degeneration ) 之視力模糊。治療功效目前則尚未完全證實。有些小型研究的治療報告,對於手腳麻痺冰冷、陽萎、青光眼等,有其功效,但可能仍須等待更大型確切的研究。小兒氣喘有症狀治療的效果。不過鑑於銀杏有改善腦部與周邊血液流量的作用,又可減少血管痙攣( vasospasm ),降低血液黏滯度( viscosity ),以及抗氧化作用,血小板活性因子拮抗作用,抑制細胞凋亡( apoptosis ) ,和抑制興奮之毒性作用( excitotoxicity ) 等,銀杏確實值得受到重視與謹慎的研究。 使用方法: 錠/20,40mg ,注射劑/17.5mg/Amp ,滴劑/96mg/10ml,每天飯後1粒(40 mg/粒),每天3到4次。 副作用: 頭痛、頭暈、心悸、皮膚過敏及腸胃不適等。過量,會腦出血、甚至中風。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慢性咳嗽

最近不管是醫院或診所門診常常碰到咳嗽的病人,有的咳嗽超過半年,看過許多醫師、服藥,咳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來到我的診間,我會要求先做X光、肺功能檢查‥,確定是否有其他疾病。俗話說「土水怕抓漏,醫生怕治咳。」尤其是慢性咳嗽,所謂慢性咳嗽是咳嗽時間超過8週(其中找得到原因鼻涕倒流(40%)、氣喘(24%)、胃食道逆流(20%))。其他還有很多找不到原因。難怪病人咳嗽會對醫師沒有信心。
咳嗽的病人常常是夜間比較咳,為什麼呢?可能與鼻涕倒流、胃酸逆
流‥有關。所謂的胃食道逆流是胃的內含物逆流引起困擾症狀和/或併發症。此病是慢性咳嗽第三多的原因,症狀有心窩燒(heart burn)、酸水逆流。食道症狀包括:典型逆流症、逆流胸痛‥,食道外症狀包括:逆流咳嗽、逆流喉炎、逆流氣喘…等,但有高達四成的病人是沒有症狀的。
胃食道逆流與咳嗽關係? 醫界有Micro-Aspiratim theory,Vagal reflex theory二種看法,後者較有實驗數據支持。引起咳嗽原因(1)上呼吸道的感受器受到胃酸刺激;(2)胃酸嗆入後引起下呼吸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3)食道上咳嗽感受器受胃酸刺激。有個實驗就是將酸性液體注入食道下段,病人發生咳嗽的頻率明顯增加,而在使用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或在食道使用局部麻醉劑後,咳嗽頻率就不會增加。反過來思考胃食道逆流的患者罹患率約10~20%,這些患者有13%會cough。另外咳嗽也會造成GER(cough → GER → cough)。
診斷:
胃液逆流引起的咳嗽病人目前仍無一種確診方式,鋇劑顯影可能有異常發現。24小時食道酸度監測試同時紀錄發生咳嗽與食道中的酸度值。24小時食道酸度監測試同時紀錄Impedance 檢查(pH catherter,可區分酸-非酸逆流),所有檢查結果僅能說有相關性不一定引起主因。
治療:
抗逆流治療和食物/生活修正(給予Anti-reflux therapy: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bid 酸逆流有效→咳嗽3個月會好 + life modification 不要吃太飽,吃完不要躺‥)。腸蠕動促進劑(Domperidone,mosapride)。另外有 1/4 非酸性逆流則需要
開刀 Fundoplication (Nissen)。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冷氣症候群:

小玉;從小就是過敏一族,家裡除了她之外,父、母親和弟弟也都是,往年過敏發作都是在秋冬季節,今年由於天氣太熱氣溫每每飆破37度C,父母親決定加裝冷氣。沒想到安裝不到一個禮拜,家裡每個人都噴嚏連連、流鼻水,甚至紅眼睛,皮膚癢,媽媽以為冷氣有問題,請廠商來檢查,並未發現什麼異樣,結果全家帶到耳鼻喉科來就診。
林醫師一看就知道是「冷氣症候群」在做怪,由於氣溫高,為了消暑常常室內溫度會降到26度C,如此是內外溫度超過10度C以上,正常人就會感到不舒服,有過敏體質的人,呼吸道和皮膚對於溫度的變化更是敏感,只要超過七度,就會猛打噴嚏、流鼻水或咳嗽連連。難怪小玉一家,自然會產生「冷氣症候群」的傷害。
頻繁進出高溫室外與低溫冷氣房,也會引發包括:頭痛、頸部僵硬、肩膀痠痛,因為人體本有體溫調節系統來適應周遭環境的溫度及濕度變化,例如在悶熱、高溫環境下,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微血管和毛細孔自然擴張,以便有效排汗和散熱;突然進到冷氣房內,雖然暑氣全消,卻也造成微血管收縮及肌肉緊張,瞬間感到頭痛,有的老人家因為瞬間血壓上下,因而感到頭暈。尤其流汗後,頭頸部冷氣直吹,很快就會頸肩背脊僵硬,也有女生,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會四肢冰冷,腰背痠痛,關節疼痛。至於落枕,開著超強冷氣睡覺,造成肌肉僵硬,頸部無法轉動。
是不是不吹冷氣比較好?有的體質特殊的病人由於體温調節不佳常常因為太熱而引發「夏季熱」。有的家長因擔心小朋友吹冷氣,反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而曬傷、汗疹的病患比平常要增加。
針對「冷氣症候群」,林醫師提醒大家進出冷氣房時,盡量放慢利用中間的溫度差,以適應溫差。在流汗後,先將身上的汗擦乾,約略休息幾分鐘再進入冷氣房,進入冷氣房時可穿著薄外套,另外避免冷氣直接吹到頭頸部。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耳鳴還是腦鳴?

不管在醫院還是診所,常常遇到病人抱怨「耳朵有聲音、很吵、吵到睡不著‥」「醫生我為什麼會這樣?」「是耳鳴還是腦鳴?」「是不是長腦瘤?」一長串的問題,醫師碰到這些問題,常先檢查耳道,從外耳道開始看看是不是外耳道炎、耳垢、黴菌感染‥對共鳴產生影響。,再來看看中耳,耳膜是否有異常,是否為鼓膜炎、中耳炎、中耳積水‥情況引起,再來做聽力檢查,看看聽小骨、中耳壓力是否有異常,聽力是否變差,聽力差是內耳聽覺細胞損壞、聽神經還是聽覺中樞有了毛病‥等,這些就是確認可治療的耳科疾病。當然做放射線學檢查注意是否有耳部附近的血管性病變。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在聲音的刺激下,自己卻能感受到有聲響,通常是困擾人的噪音感覺。有的患者可以分辨出耳鳴出現在那一耳,有的只覺得是在頭腦中。
耳鳴和聽力損失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約有七至八成的耳鳴患者同時患有聽力障礙。在台灣的研究中,用純音聽力檢查、耳鳴病史及問卷表、以及放射線學檢查,做為病因分類的依據。在451例之耳鳴病例中,83.8%有聽力障礙,而其中之84.9%為感音性聽障。而其它的二~三成在經過更精密的檢查,也或多或少有些輕微的聽損。根據耳鳴的理論,事實上大多數的耳鳴都是內耳的傷害所引起的。所以大部分的耳鳴病人還是要由耳鼻喉科醫師診治。
耳鳴產生的理論
目前已有動物實驗的結果証明,耳鳴的產生源自耳蝸內外毛細胞的損傷或病變。特別是當內毛細胞功能正常而外毛細胞有病變時,二者的功能不協調就是產生耳鳴的最大原因。
內耳中的毛細胞分成二種,內毛細包的功能主要是傳遞聲音的訊號,或外毛細胞是做局部的放大以增加靈敏度及頻率解析度。但是外毛細胞所連結的第二類聽覺神經可以向上連結到腦幹的背耳蝸神經核 (dorsal cochlear nucleus) ,在這個地方有抑制聽覺神經束不正常放電的功能。當外毛細胞功能喪失,這種抑制 (lateral inhibition) 的功能也就消失。於是在腦幹中就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活動,而被大腦接收後就有了聲音,也就是耳鳴的感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德懷特-貝格斯和他的同事們在耳蝸尚未發育成熟的幼鼠身上發現了聽覺系統運作機制,盡管聽覺系統還未發展成熟,但在幼鼠與聽覺有關的大腦區域上仍然存在神經活動,甚至在沒有聲音信號輸入的情況下,神經活動還是會出現。
  
在隨後展開的研究之中,科學家發現外毛細胞是上述現象的關鍵點,它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缺少必要聽覺器官,甚至沒有聲音輸入的情況下,幼鼠仍然能完成“聽”的動作。以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外毛細胞只是一個旁觀者,它沒有參與神經交流。但是,貝格斯卻在試驗中發現,幼鼠耳朵裡的外毛細胞有很強的電活動。
  
貝格斯小組發現,外毛細胞會本能地釋放ATP(能量分子),觸發一個連鎖反應,生成的電脈沖會被輸送給大腦。而這一過程,根本不需要聲音信號的輸入。貝格斯說:“當耳朵還未發育完全,或受到損傷檢測不到聲音時,ATP就像是聲音的替代物。外毛細胞就像是在為聽覺系統做熱身運動,以便它在將來可以更好地傳遞信號給大腦。”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耳朵裡都有外毛細胞。因此,在幼鼠身上的發現同樣適用於人類。在孩子出生以前,外毛細胞就有神經活動。貝格斯推測,外毛細胞的行為,是在為聽覺系統投入使用而做好準備。當幼鼠的聽覺系統發育完全之後,外毛細胞就會停止釋放ATP,不會干擾耳朵對正常聲音信號的檢測。

腦鳴產生的理論
聽覺路徑的頻率組織即從內耳到大腦聽覺皮質,不同地方負責不同頻率聲音的接收與解析。因此在內耳某些頻率的毛細胞功能消失後,久而久之,大腦負責那些頻率的神經元也壞死了。而大腦是具有可塑性 (plasticity) 的,因此試圖要修復或代償這些損失的功能。因此造成了這些頻率區塊附近神經元的活動過度增加 (hyperactinty) 而造成了「腦鳴」。
有些患者會問「我是耳鳴?還是所謂的腦鳴?」事實上,按照目前耳鳴、腦鳴的理論來看,耳鳴與腦鳴指的是同一種症狀。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夏日護耳之道

 夏日護耳之道 夏季一到,水上活動日增。許多人常在游泳後,會感到耳朵不適,悶塞甚至會有耳痛、聽力減退的現象。這是因池水或海水進入外耳道,造成耳道皮膚發炎感染引起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耳朵痛,在咀嚼時更不舒服,嚴重者會出現耳分泌物、耳朵有悶塞感,或聽力變差。治療時以耳滴劑為主,口服藥物為輔。看診時醫師會先對外耳道進行局部治療,清除耳垢與分泌物,再塗上含有抗生素與類固醇的藥膏,並開給耳滴劑,嚴重者須服用抗生素七天左右。這段時間不能再游泳,更不能再用任何工具掏挖耳朵。
另一種與游泳相關的耳疾是耳垢嵌塞的問題。在游泳戲水或洗澡後,因水進入耳道,導致耳垢泡水發脹,出現耳朵悶脹感或聽力障礙頭暈等症狀。通常醫師取出栓塞物就可解決。
除了游泳外,其他原因也會引起外耳炎,例如許多人常用棉棒、筆尖、牙籤或指尖去掏挖外耳道極易受傷。若此時免疫力不佳,細菌入侵就會造成外耳炎。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病患,常因免疫力不足,而使簡單的外耳炎惡化成「惡性外耳炎」,此時綠膿桿菌會侵入整個耳道,並向內侵犯腦部與顱底,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這類病患若經常從事游泳活動,則須特別小心。

預防「游泳耳」須盡量選擇人少、水質佳的游泳場所,可能的話,使用材質較佳的防水耳塞也有些幫助。游泳結束後,若耳朵進水,只要將進水的一側向下,跳躍幾次,水就會流出。水不流出儘量用吹風機將頭髮,及耳部吹乾。如果仍有水在耳道內則使用乾淨的棉棒吸水時,勿過度用力旋轉;可將棉棒尖端拉出成毛筆狀,吸水時會較舒適,也較不會受傷。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皮膚防曬美白

隨著地球暖化、温室效應、二氧化碳排放臭氧層愈來愈薄,陽光中的紫外線直攻而入人類的皮膚不僅容易造成皮膚癌變。更是東方人皮膚變黃、變黑的主因,逐漸進入夏季特別專訪彰化皮膚科名醫針對皮膚防曬美白,提出一些專業意見供大家參考。
皮膚呈色的因素
皮膚中的所有成分都是皮膚呈色的原因之一,主要取決於下面幾點:
黑色素:皮膚為什麼會黑會白,主要決定於黑色素的多寡。
血管中血色素:身體狀況好,血液中的含氧量較高皮膚自然透紅發亮。
角質層的厚薄:過厚的角質層,會造成皮膚蠟黃無光澤。
皮膚皺紋:皮膚上的皺紋, 造成光線陰影, 而使皮膚顯得暗沈。
皮膚濕疹:皮膚上的濕疹, 造成皮膚粗糙及暗沈。特別是眼皮, 容易發生濕疹。
美白法
想要美白,根據有效的程度,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防曬:『美白』『防曬』為先,沒有做好防曬,什麼美白法都是事倍功半。因為防曬能阻止陽光所誘導麥拉寧細胞進一步製造黑色素。
防曬乳液
防曬係數SPF指的是延長肌膚在紫外線下不被曬紅的時間倍數,例如十分鐘會被曬紅,塗抹SPF20的防曬乳,就可以延長十分鐘的二十倍,也就是二百分鐘後才會曬紅。美國FDA認為SPF超過30以上,所增加的效益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因此建議SPF超過30的產品可以直接標示30 plus或是30+,防曬係數過高,可能含有過多二氧化鈦,會導致遮陽過度,阻礙毛細孔,容易長粉刺。
另一種常見的防曬係數是「PA」,為日本厚生省要求日本的防曬產品用以表示防曬效果。PA+ 表示比未使用防曬產品前延緩2-4倍被曬紅的時間、PA+ + 表示延緩4-8倍、PA+ + + 則表示延緩8倍以上。
使用方法因為SPF評估的量是2mg/cm2。也就是說,如果全身擦拭,需要的量是35ml。因為大多數的人所擦的量,幾乎都不到0.5mg/cm2,因此,標有SPF30的產品就可能只有相當於SPF 2.3的程度。所以要防曬就不要吝於使用乳液的量。
何謂UVA、UVB?

UVA:表示「長波紫外線」,波長大於330nm,能量略低但穿透力較高,可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長期曝曬可能導致皮膚癌。

UVA可以進一步分成UVA I(340-400奈米)及UVA II(320-340奈米)。 除了會穿透到皮膚較深層的部位,也會造成皮膚的老化,更會造成皮膚抵抗力降低。因此,現在的防曬就會有IPD、PPD、或是PFA的標示來評估對UVA的防護能力。IPD指的是可以避免皮膚被立即曬黑的程度,PPD及PFA則是指避免皮膚在24小時後被曬黑的程度。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目前認為當SPF大於15,並且PPD或是PFA大於4,再加上經過實驗室測試可以過濾290-370奈米的紫外線超過90%以上的水準時,才可以在產品上標示”全寬頻”(Broad spectrum)。

UVB:表示「中波紫外線」,波長約在285到330nm間,能量高但穿透力較低,雖然僅達皮膚表層,但會使皮膚曬紅、曬黑及脫皮,造成皮膚癌,降低免疫力,是防曬時最主要對抗的元兇。
市售產品常有標示不實甚至含有對皮膚有害物質所以選購時要注意,以下是消基會的建議:
(一)以物理性防曬的產品而言,顆粒愈小愈好,但過小的物理性防曬成份顆粒容易透過皮膚,經由血液進入微血管末端,累積人體內可能造成人體器官之管末端阻塞。
(二)應選擇成份愈單純的產品愈好,因為愈複雜的成份產生交互混合後,愈容易照光後產生化學變化,產物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若消費者選擇化學性防曬的產品,其實單一的寬頻(同時防止UVA及UVB)防曬成份就足夠了,額外使用一種以上的防晒成份,效力並不會增加,反而使產品成份複雜化。
果酸:其中又以果酸換膚效果最好,醫療通路的果酸乳液(濃度10%)以上次之,市售果酸因濃度較低需要較長的時間。果酸能將已經產生的黑色素快速代謝掉。
去角質:角質層是屬於表皮層的一部分,因此也含有由黑色素細胞轉運而來的大量的黑色素,去角質能將已經生成的部分黑色素代謝掉,而使膚質明亮。
維他命C導入:維他命C的美白效果,自古就受到推崇,但是維他命C的吸收卻不容易,除了必須是左旋外,超音波導入或離子導入,能有效提升皮膚的吸收效果。
美白保養品:衛生署核可的主要有麴酸、維他命C和熊果素的成分,這些主要是用來減少黑色素的生成。
飲食: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像是草莓、蕃茄、芭樂、奇異果、櫻桃等。少吃牛肉、羊肉、豬肉、內臟、雞肉、火雞肉、鴨肉。少吃含有高量的β胡蘿蔔素如紅蘿蔔、木瓜,處理檸檬、芹菜、胡蘿蔔、九層塔之後要記得洗淨雙手。以防色素沈澱。
壓力、睡眠:良好的睡眠和壓力的控制。
按摩:適度的按摩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
美白針
中華民國美容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指出,市面上的美白針主要成分為含有穀胱甘肽(Glutathione)、傳明酸(Tranexamic Acid,凝血劑)、維他命C、維他命B群及胺基酸等成分。左旋C、銀杏、輕微類固醇,由於其宣稱具有促進肝臟代謝、消除皮膚暗沉、淡化肝斑等美白療效,因而近年來風行於美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