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的醫療大餅有多大?
全國健保的醫療費用4600億,約占國民生產毛額的5.35%,這個數目與歐日之數相比顯然偏低。日本7.6%、加拿大9.5%、英國6.7%、德國10.6%、芬蘭6.9%、西班牙7.1%,如果與人口結構相近的韓國及新加坡相比,前者5.03%,後者略高於3%,則我們台灣醫療費用其實也還不錯的。但是目前台灣人口老化,醫療新科技的引進,醫療費用成長是必然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反對聲浪呢?反對調整費率的人認為,健保沒有盡力防堵浪費,卻讓全民負擔惡果。台灣人愈來愈常看病,看 的卻都是小病。健保大餅裡,有二成一拿來治療感冒,一成九治療腸胃疾病,一成七花在治療骨關節疾病,大家集資出錢,一半都是治療輕症,令人有「錢是不是花在刀口上」的質疑。也有人認為,秉持使用者付費原則,讓看病的人多付點自負額,嚇阻沒病老愛逛醫院的人。 也有人質疑是醫療院所管理不當, 一年至少損失二百億左右,像大醫院虛報電腦斷層掃描,遭受健保局處分。還有少數大型醫院為了牟利,建議病患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和手術。另外,還有所謂「藥價黑洞」,也就是大型醫院藥品的購藥成本比診所低,向健保局申報的藥價卻一樣,形成驚人的利益。但是只要有藥價基準,就會有藥廠折價給採購量大的大醫院,這是難以解決的市場機制。對於這些問題,這幾年健保局各種措失盡出,以緊縮支出的方式企圖節流,實行「財務監控措失」預測該月支出提前預警,加重審查以及扣減率以彌平差額,使醫療總支出的成長 率,從原先的十一個百分點,東扣西減壓縮到3%以下,惹得所有醫院、診所怨聲載道。再緊縮下去,高科技醫療、新藥進不了健保,醫療品質一定會受到影響,絕非民眾之福。健保開辦之初,匆促上路,當時設計的健保政策埋下了今天問題的根源。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導致醫療費用快速上升及醫療品質滑落;偏低的部分負擔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健保對大醫院門診與基層診所的給付差異,也造成基層醫療的萎縮。
改革健保的方向
於是,開始有思考健保體制,檢討「全包」的作法到底恰不恰當?如果什麼都要包,目前的醫療支出顯然不夠,然而民眾願意多花錢來提升品質嗎?如果什麼都包的結果,受惠最多的是看小病的人,還鼓勵大家小病都上大醫院的話,那我們還要這種統包式的保險嗎?基於這項思考,「只保大病、不保小病」、「只保住院、不保門診」等建議紛紛出籠。在健保支出不斷成長,保費調漲壓力愈來愈大的同時,健保其實也面臨體制面的問題。民眾在爭議要不要多付錢的同時,或許也該思考一下,對於醫療,我們要的是吃到飽,還是點餐?台灣這幾年強調的就是什麼都要納入健保給 付,卻又不願意相對的付出,因此造成健保支出越來越多。對於部分負擔與調整費率,社會大眾往往以社會福利的角度批評。
健保已經上路了,不能走回頭路,有幾個基本的理念及方向,全民都應該思考:
(一)如何解決地方政府欠款。
(二)對於健保,要的是吃到飽,還是點餐?如果是前者就要多繳費,要後者就要接受有限制的醫療服務。
(三)財務穩定是健保永續經營的基本條件,要確立健保的公平性, 使保險負擔公平化 。
(四)加重被保險人的風險管理委任,建立被保險人負擔成本概念。